2025-07-17 星期四

热门搜索:

天然气光伏债券油价

热门搜索:

天然气光伏债券油价

45年45人 | 碳中和领域最具成长性企业的“绿色”坚守——对话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孟早明

2025-07-16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字号大中小】 分享到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加入《巴黎协定》以来,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并实施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我国工业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及《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相关工作要求,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持续提升碳中和能力。

   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紧跟碳达峰、碳中和市场节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碳中和一站式服务商。近日,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孟早明,就碳市场等相关话题分享国家政策、行业经验与前沿观点,为相关从业者和关注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和碳”之名应运而生

   中国工业报:当前,“双碳”目标引领下碳市场发展非常好,企业把碳减排纳入自身治理体系中,您认为企业减碳推进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孟早明: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双碳”目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碳交易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正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激励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需要强调的是,早在2013年全国碳交易试点就开始了,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填补了我国对企业没有“硬性”碳排放控制要求的空白。

   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各行各业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企业、机构、政府等对环境咨询的需求日益增加,碳市场发展空间无限广阔。目前,我国企业提高了碳减排意识,促进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对我国企业而言是非常大的进步,但是在减碳推进过程中,企业依然面临四大挑战:一是方向不明,二是路径不清,三是执行不力,四是回报不定。

   面对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与废弃物三大环境资源危机,全球都在寻求绿色复苏之道。在传统行业增长乏力、资产价格波动加剧的当下,碳市场正以政策确定性、技术迭代力和市场爆发力重构投资价值坐标系,为投资者提供穿越周期的配置选择。未来10年,可持续发展与数字化将是世界经济的增长点与核心抓手,也是企业构建新型核心竞争力的机遇所在,但企业总是期待在节约成本和收入提升等方面的投资能很快获得成效,常常“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工业报:2011年国家启动碳交易试点,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而您2010年就创办了北京和碳环境技术公司,当时的初衷是什么?

   孟早明:实际上,我最早的工作地点是安徽合肥,当时为开展业务常驻北京,担任一家上市公司在北京子公司高管。2001年,由于工作需要,原单位决定让我回到合肥总部,由于热爱上了北京,我一时犹豫不决,正好赶上北京申办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我大胆做出了一个决定:如果北京申办成功,我就留在北京。如果北京申办不成功,再回合肥也不迟。结果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在莫斯科以不记名投票方式选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中国北京。

   我清晰地记得,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后,我立即拨通了远在合肥的爱人的电话,很坚决地告诉她:我要留在北京了,让她也做好来北京的准备。随后,我打了一辆出租车飞奔驶向中华世纪坛,又一路飞驰到天安门广场,与祖国共欢腾。此后兜兜转转,直到2004年,我正式开始从事碳交易业务,当时主要是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这是《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国际减排机制。当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核证减排量(CERs)供应国,国际碳基金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但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后续安排未达共识,国际碳基金逐步退出,CDM业务难以为继。

   不过,当时我和公司联合创始人也是同在国际碳基金的同事李石波等判断,我国一定会推出类似CDM的自愿减排机制(即后来的CCER)。2010年元宵夜,万家灯火团圆时,三位在国际碳基金工作的年轻人(其中一个人就是我),相聚在北京东直门东方银座,商讨创办一家国内碳交易和碳中和服务公司——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和碳”之名应运而生。毫不夸张地说,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国运”,成就了今天的我。

   以“不变应万变”

   中国工业报:您在创业中为何能有这样的前瞻性?又如何应对行业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

   孟早明: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的“和碳”——取“碳中和”之意,刚成立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政策的不确定性。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组织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我国首次提出碳市场建设。自此,碳市场作为基于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手段,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但是,当时我国碳交易市场尚处初创阶段。比如,许多企业没有“碳意识”,在管理上未能予以足够重视,有的中小企业对低碳建设虽然有积极性,但是对碳交易了解并不深入。公司刚成立时,我一位在政府机关工作的高中同班同学到我们北京办公室,问及我们主要业务时,我从《京都议定书》讲到CDM方法学,当时他一脸茫然地问我:“老孟,你不是搞传销吧?”同时,比起大企业,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边际成本高、空间小,中小企业属于“有想法没能力”。因此,公司开展业务时的难度可想而知,接连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儿。

   碳市场是以最小的代价、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来实现减排目标的一个政策手段,但是走向碳市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能力建设的过程。我当时发现,我国碳市场发展存在三重难题。第一是碳市场分割问题。第二是碳核算问题。第三是政府监管问题。我认为,随着碳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低碳竞争力将成为企业未来竞争的重要因素,在运营实践中,企业广泛参与非常重要,只有广泛地参与才可能真实地发现价格。

   中国工业报:您在公司运营中面对许多现实困难,但是您不断调整发展方向,请具体介绍一下情况。

   孟早明:随着全球减排力度不断增大,碳市场逐渐成为国际普遍采用的降碳重要政策工具。我国碳市场探索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参与国际清洁发展机制项目(2005-2012年)。第二阶段,开展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2020年)。第三阶段,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市场(2021年至今)。

   我国碳市场由政策驱动,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15年来经历多次转型:2013年从国际CDM项目转向国内CCER项目开发,因提前布局成为国内CCER签发总量领先的机构,CCER重启前累计签发了420多万吨,2017年CCER暂停后,转向重点排放单位碳核算核查,累计完成近3000家/次。气候主管部门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转隶生态环境部后,原有业务网络受冲击,2019年起拓展节能咨询服务,6次入选工信部节能诊断机构,服务企业超1000家;2022年起为政府和企业建设能碳平台;2024年涉足大气污染防治,中标多地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项目。

   在此期间,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做过不少尝试:2014年考察俄罗斯,想进口木片、小径木材供应国内纸浆厂,因运输成本放弃;还曾到访芬兰、德国,与当地企业洽谈节能技术代理,但最终还是聚焦核心领域,以碳减排、碳交易、碳管理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形成“碳圈+节能圈+IT圈+大气圈”的业务布局。作为碳中和一站式服务商,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从三个维度推进减碳:市场减碳(协助交易CCER和碳配额)、技术减碳(推广节能改造、光伏储能、碳捕集等技术)、数字化减碳(依托信息化手段)。可以说,创业15年从未有过“安逸时刻”,始终在根据市场和政策发展调整方向,以“不变应万变”。因此,在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工作,想不进步都很难。

   全面拥抱碳中和时代

   中国工业报:碳市场作为一种市场化机制被赋予了重要的责任,对企业来讲迎来了机遇,您对企业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

   孟早明:碳市场的成熟不仅关乎企业的当前利益,更将影响到整个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保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以市场机制支持绿色经济的稳定发展。2025年3月2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工作进入操作实施阶段。

   实现碳中和并非易事,当传统赛道陷入存量博弈,布局碳中和正是把握增量机遇、实现资产增值的战略选择。可喜的是,我国企业减碳动力从外部转向内生,减碳意识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确立了相关目标,特别是随着碳市场价格提高、履约期严格执行,必将激发企业参与者的积极性。目前,我国碳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活跃度不高、流动性不足、碳数据核算难等问题。

   机遇总是伴随挑战而来。在绿色转型的大潮中,每一个企业都不应该缺席,需要紧抓这个历史性的机会,积极投身于国家构建的碳市场中,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全面拥抱碳中和时代。在实施阶段上,考虑到新纳入企业需经历一段时间掌握规则、熟悉市场、提升管理能力,按照“边实施、边完善”工作思路,分启动实施(2024-2026年度)、深化完善(2027年度-)两个阶段,有序推进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在配额分配上,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未采用基于绝对碳排放总量控制的思路,而是创新采用符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式,基于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这样既可压实企业减排的主体责任,也为下一步过渡到总量控制提供缓冲过程。

   全国碳市场已经由“起步”迈入“全面建设”新阶段,经济“含新量”高了、金融“含碳量”足了、生活“含绿量”多了。2025年7月11日至12日,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应邀为“绿电直供及零碳园区建设研讨培训”做专题讲座,共同探讨绿电直连与零碳园区建设落地的关键路径,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加速实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下一步,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将发挥在政策研究、标准制定、项目实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各地零碳园区、零碳工厂规划、评估、申报与建设提供专业支撑,助力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先锋秘籍:

   1、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的“和碳”——取“碳中和”之意,2010年成立时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政策的不确定性,但最终还是聚焦核心领域,以碳减排、碳交易、碳管理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形成“碳圈+节能圈+IT圈+大气圈”的业务布局。

   2、碳市场是以最小的代价、最小的成本、最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减排目标的一个政策手段,但是走向碳市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能力建设的过程。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创业15年从未有过“安逸时刻”,始终在根据市场和政策调整方向,以“不变应万变”。

   3、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作为碳中和一站式服务商,从三大维度推进减碳:市场减碳:协助客户交易CCER和碳配额,达成碳减排;技术减碳:通过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及推广光伏、储能、碳捕集等技术实现减碳;数字化减碳:依托信息化手段、人工智能实现减碳。

   孟早明

   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孟早明自2004年开始参与碳交易、可再生能源咨询及碳金融业务,曾担任国际碳基金中国区项目经理。2010年3月,他联合创办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公司整体运营管理的同时分管市场和发展战略及政府部门合作,带领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认监委、工信部等多项国家级业务资质以及全国多个省级发改、环保、工信系统业务资质。他编著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务实》一书,2017年1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行业畅销书。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与化学工业出版社联合出品的《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实战指南》视频教程,将于近日在小鹅通平台重磅上线。

   作者手记:

   一直在为“双碳”未来做准备

   记者初次见到孟早明时,他已经在碳市场领域耕耘了20年。特别是从2010年3月18日联合创立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和碳”)开始,他全面统筹公司运营管理工作,主导市场开拓、战略规划以及政府合作事务。凭借坚韧的领导能力与敏锐的战略眼光,他带领北京和碳团队先后斩获多个国家部委和省市级级业务资质,奠定了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作为国内碳中和领域的领军企业,北京和碳始终以专业服务与创新能力驱动行业发展。2023年,凭借强劲的发展势头,荣膺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委会评选的“碳中和领域最具成长性企业”称号,彰显行业领先地位与广阔发展潜力,目前已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北京和碳作为唯一一家民营碳金融服务商与中石化完成当日首批交易。记者了解到,凭借深厚的行业积淀与专业实力,北京和碳累计为超4000家工业企业提供定制化节能低碳解决方案。同时,为300余家政府部门及工业园区提供绿色低碳智库项目咨询、课题服务,深度参与区域低碳发展战略规划,先后6次中标工信部公益节能诊断项目,服务工业企业节能诊断项目1000余家。

   在技术创新领域,北京和碳自主研发了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等20余项“双碳”相关软件著作权及部分专利,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绿色转型,实现能碳管理的精细化与智能化。北京和碳与国有A股上市公司悦达投资强强联合,共同设立江苏悦达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在绿色低碳投资领域开拓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和碳构建了全链条服务体系,从项目前期节能低碳咨询诊断切入,延伸至能源管理优化、环境咨询服务、碳排放精准管理、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搭建、政策性资金申报指导、碳交易策略规划及节能技术改造和CCUS及储能项目建设,为政府与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碳中和解决方案,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多维、立体、完整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由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单位“单打独斗”,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地方、行业、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行业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北京和碳面对行业发展的复杂挑战与变革机遇,15年间始终坚守绿色低碳主业,以专业精神与责任担当深耕行业,一直在为“双碳”未来做准备。

中国民协品牌强企工委

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品牌强企工作委员会、品牌强企(北京)信息管理中心

党建领导机关: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

登记管理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主管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技术支持:中商智汇(北京)科技研究院

法律顾问: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 吴志军律师

联系电话:010-60217315  60217375

有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40006  21315

电子邮件:zgsjscm@126.com

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纪家庙双创产业园E3

邮编:100070

中国民协品牌强企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diice.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