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30 星期二

热门搜索:

天然气光伏债券油价

热门搜索:

天然气光伏债券油价

逐渐恢复稳健的财政政策,加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2023-11-17 来源:经济与时评
【字号大中小】 分享到


新旧动能转换,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当前面临的一个紧廹问题。围绕此问题,我讲三个观点:

1、为什么要进行新旧动能转换?

2、如何进行新旧动能转换?

3、转换新旧动能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关系。


一、为什么要进行新旧动能转换?

经济发展动能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矛盾产生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因此,新旧动能转换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调整,涉及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更替。

当前,经济发展动能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长期执行“积极财政政策”(已经执行了25年)扭曲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导致最终需求严重不足;二是脱离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超前发展基础设施和以房地产为主导产业,扭曲了产业结构,导致钢铁、水泥等相关产业产能过剩;三是不正常社会舆论伤害了民营企业发展,加之改革路径不明晰,导致企业投资减弱和资金外流。

我认为,以上三点是最终导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减弱”的主要内因。我承认还有外因 ,但是不是主要的。例如美国对中国芯片出口限制,它可能延缓中国新技术的发展速度,但是最终会激发中国人的志气,会更加“自力更生,发奋图强”。

当前,我们必须下力气做好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工作。不转换经济发展动能,我们就不可能从困境中走出来。


二、如何进行新旧动能转换?

转换经济发展动能,一要明确什么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旧动能”,用什么办法遏制旧动能的负面影响;二要明确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有哪些,如何用财政货币政策引导和支持发展。

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涉及利益再分配,充斥着各种复杂的矛盾和思想斗争。因此新旧动能转换,本身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本身就是“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新旧动能转换,现在面临的是第三次。

第一次,大体发生在1978- 1998年。主要任务是要实现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要解决公有制经济制度下,经济发展动能不足问题。

当时的主要矛盾方面,是总供给不足。那时几乎所有物品都短缺,主要生活资料实行凭票证供应,主要生产资料实行凭计划指标供应。

很显然,当时旧的动能,是计划体制。新的动能是什么,大家还不知道。只能按陈云同志1950年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

1980年,中央批准了广东省委请求,在深圳、珠海和汕头进行改革试点。探索经济改革方案,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能。当时改革形势很好。

在改革形势鼓舞下,广州高第街工业品个体集贸市场出现了,武汉汉正街工业品个体集贸市场出现了,安徽傻子瓜子个体户出现了,浙江温州的家庭作坊出现了。尤其是安徽小岗村,在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序幕。

从此,农村责任承包方式在全国推广。“温州模式”的民营经济在全国推开。生产力明显得到了解放和发展,物资渐渐的丰富起来,居民收入迅速提高。

到1997年,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资本形成与最终消费之比为37:63,与世世平均水平接近。经济开始进入健康发展。

这就是第一次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由此,邓小平同志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经济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经济也可以有市场。并且由此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了改革的目标。

第二次,大体发生在1998-2013年。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总结的15年。其间前5年,即1998-2003年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扩大了中国开放,国家外贸和外资大幅提升;二是完成了从1993年开始的,对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的破产和改革。这个改革阻力很大,让那个“郎教授”喋喋不休了好多年。但是,改革带来的结果是,从1998年到2006年,国有企业减少了一半,企业利润却增长了20倍;三是2003年提出了以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为“支柱产业”。由于岀现了政府炒地、投机者炒房,逐渐扭曲了产业结构,形成了经济泡沫。

许多人对这15年的经济,评价毁誉参半。说好的是经济连年高速增长,经济总量成为世界老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骄人成绩,有些超越了发达国家水平。说不好的是分配结构进一步扭曲,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下岗潮”,全过程中下岗职工人数达7000万之多,至少对两亿人口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

2008年,我认为本应该接受美国“次贷危机”教训,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却又盲目推行了4万亿基础建设项目,进一步加重了初次分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扭曲,为2013年之后的经济下行,埋下了病根。

第三次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应该是从2013年开始。即通常强调的“党的十八大之后”。

显然,此时的经济发展动能转换,与前两次有很大不同。供给侧由总供给不足演变成了结构性过剩;需求侧由于国内分配结构扭曲、国外不确定因素增多,出现了内、外需求同时收缩趋势。加之经济杠杆率攀升,债务风险凸显,经济发展进入了“伴险增长”时期。经济增长难度和风险险情同时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如何转换?党中央做了不少探索和努力:

第一,转换发展观,由速度型转向质量型,强调“高质量发展”。

第二,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补”,注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确定“房住不炒”方针,遏制经济泡沫。

第四,强调发展“实体经济”,由制造大国转换为“制造强国”。

第五,将“乡村振兴”置于“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决心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我认为,以上举措都很符合“新旧动能转换”要求,但是实际上效果欠佳。为什么呢?恕我妄言,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许多人没有看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方向,担心“长江、黄河水会倒流”。引起许多民营企业家五心不定:二是缺少像朱镕基总理那样“壮士断腕”的决心,有些措施“犹抱琵琶半遮面”;三是存在依靠扩张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旧想法,舍不得“稳增长”的老办法。

为了更好促进新动能形成,加强研究可能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产业集群是必要的、有意义的。因为这可以形成新旧动能转换自然过程,减少转换成本。我认为,以下产业群有可能成为“新时期”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方向,是高科技产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抢占制高点,又要量力而行。要做实事,避免“炒概念”。

二是以“乡村振兴”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工业化。我认为是“新时期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三是以康养为核心的“银发产业”。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必须主动应对。


三、转换新旧动能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关系

转换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与财政货币政策关系很大。当前经济发展中的旧动能,主要是连续实施25年的积极财政货币政策的结果。要转换到新动能,就应该有完全不同的财政货币政策相适应。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

我一直认为,我们长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不明智的。“积极财政”和“土地财政”都会让政府领导人“上瘾”,应该下决心戒掉这个“瘾”。发展经济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否则,我们的经济很难恢复健康。

我们应该研究美国战后的经验教训,如果里根总统不放弃凯恩斯主义,克林顿总统不采纳“积极的财政保守主义”政策,美国的经济恐怕比今天会糟糕很多。

我一直建议,我们的经济学家应该研阅《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认真吸取经验教训,为我所用。

我的建议是:逐渐恢复稳健的财政政策,辅之以“相机抉择”的灵活货币政策,在财政支出和货币使用结构方面深入做好文章,引导新旧动能转换举措落到实处。这一次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矛盾方面是“需求收缩”,必须在增加居民收入方面狠下功夫。

2023.11.14


中国民协品牌强企工委

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品牌强企工作委员会、品牌强企(北京)信息管理中心

党建领导机关: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

登记管理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主管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技术支持:中商智汇(北京)科技研究院

法律顾问: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 吴志军律师

联系电话:010-60217315  60217375

有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40006  21315

电子邮件:zgsjscm@126.com

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纪家庙双创产业园E3

邮编:100070

中国民协品牌强企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diice.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